【招生】【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foafoafoaLV.团长
- 2011/7/10 18:49:11
- ordinary
- 2011/7/11 0:21:57
- 蜡笔小星偶也
- 2011/7/11 0:48:23
2006年7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聘请张昆教授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院长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研究生班,同年分配至武汉大学新闻系任教,24岁时就踏入了新闻教育界,36岁就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院长,44岁时被华科引进。张院长走进华科,来到了喻家山,使华科新闻学院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并且进一步展示了学院的办学实力。
走进张院长十来平米的办公室,门边的电脑桌上散放着一些刚批阅的文件与文稿,茶几上有几杯茶,显然上一拨拜访者刚走。在访问中,还不断有老师、学生敲门找张院长谈事情。张院长的确很忙,但真正走近他,就会发现他虽身为院长,还带着本科到博士生的课,但他忙而有序,处理事情效率极高。办公室右角那一柜书,虽只是冰山一角,但可以印证外界对张院长作为一个学者的一致评价:非常勤奋、著作颇丰、在学术上很有造诣。
记者:张院长您好,据了解您到华科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就与学院上下融为了一体,能说说您与华科新闻学院的这段情缘吗?
张昆:由于进入新闻教育这个圈子很早,加上平时的学术交流和其他活动,我和华科新闻学院前三任系主任、院长都有很好的合作关系。
刚一过来我就对学院的历史与传统、学院的队伍构成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入地了解,同时与老师进行了全面地沟通,对学院的精神与文化有了深刻地感受。我很欣赏这里的团队精神:全体老师员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家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全院班子一条心,共同面对现实和问题,共同应对机遇和挑战。
记者:在外界看来,华科新闻学院一直以强劲的态势在发展,您认为目前学院在全国的新闻院系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张昆:的确,目前学院正以强劲的姿态在蓬勃发展:2003年获得新闻学博士点;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成为全国6家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院校之一;2006年,“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获准为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与此同时,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2006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评价》中,学院的新闻学二级学科评为A++学科,名列全国第三;在《2006中国大学文学专业A++级学校名单》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和新闻学专业分别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2007年,国家人事部批准华科新闻学院设立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同年,新闻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我认为全国的新闻学院大致分为三个梯队:第一个梯队是人大、复旦的新闻学院,这两个新闻学院建立很早,有很长的历史积淀,占据了最高的位置:有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而且还是211工程、985工程重点支持的学校;第二个梯队包括传媒大学、武大、华科、清华、北大、暨大、厦大等,这类有博士点的新闻学院大概有十来所;第三个梯队是其他没有博士点的新闻院系。
记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在1983年建系,当时是全国第一个在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创办的新闻系,新闻学院在这个以工科为主的学校办学有什么特色?
张昆:华科新闻学院是以人文社科为基础,实行人文社科与信息计算机及通讯等工科交叉而成的新型学院。学院一直以文理工交叉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为办学特色,走新闻学与传播学并重、传播文化与传播科技结盟的办学新路。
作为全国第一个在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创办的新闻系,从一开始就秉承文科与工科交叉的办学理念,坚持走锐意创新、特色取胜的路子。这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华科办新闻学院走的是一条不同于人大、复旦、武大的路子,那就是立足于交叉、注重应用、以实践为导向。在交叉上体现在文理交叉、文工交叉以及文文交叉。学院注重培养既有扎实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现代化传播工具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学院最早把计算机、数据库作为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把高等数学作为必修课程,而且让学生学会开汽车。学院还依靠华科工科院校的传统和优势办了全国第一个网络传播专业,在全国办了唯一一个新闻评论专业方向班。这条新路成为华科新闻教育的一大特色。
- 笑目了
- 2011/7/11 2:26:36
学院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同样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经历。办学伊始,学院新闻业务课教师几乎全部来自新闻实务第一线。新闻系创办人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就是个老新闻人。朱老原先在晋绥日报做过副总编辑,接着到天津日报担任总编辑,后来担任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朱院长把自己在新闻界的朋友、一些著名高校的毕业生请来当老师,新闻学院第一届系主任是当时在湖北日报做主任的复旦大学毕业生汪新源。他从各个学校、媒体挖了一些人大、复旦的毕业生,组建了新闻系最早的师资班底。这个传统一直传承下来。
第二点是包容性大。学院实行开放办学,老师的来源多样且背景宽。老师大都具有多种学科的知识背景,这构成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我常说我们学院是一个移民学院,四任院长以及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外面来的,这既避免了近亲繁殖,又杜绝了门户之见、派系之争。学院是一个“大熔炉”,老师们不管来自哪里,不管以前的学科背景是什么,只要来到了华科新闻学院,都会马上融入这个大集体,与学院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最后一点是效率高。教师队伍虽只有三十几人,但学院设有四个系:新闻学系、广播电视学系、传播学系、广告学系,有正常的本、硕、博的招生规模,这一切得以高速正常运转,正是因为全院老师有着高效率的工作素质,这也是工科院校的独特优势。
面对全国新闻教育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大洗牌,张院长提出了学院发展的新思路:育人为本,依法治院,文工交融,追求卓越。将一个锐意进取的新闻学院展现在人们眼前。
记者:说到老师,您先前谈到了学院的队伍建设的特色是包容性大,老师的来源多样且背景宽,您能谈谈队伍建设吗?
张昆:学院队伍的建设是目前一个很大的问题(说到这里,张院长眉头开始紧锁,脸上有了凝重的表情),学科的发展能不能上一个新水平与人有关系,与队伍有很大关系,要以人为本,要有一个好的机制来建设我们的队伍。
目前我们的队伍呈哑铃结构:两头大中间小。年龄大的资深教授占比较大的分量,年轻老师占比较大的分量,中间的四十几岁的中间力量比较少。面临未来几年老教师的退休高峰,中间力量有一下子接不上去的危机。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渠道是从外面引进人才,虽然难度比较大,学院还是要花大力气努力去做。第二个渠道是学院自己培养。学院正采用一种激励的竞争机制,让青年人脱颖而出。第一,院内实行学校统一的考评机制,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角;第二,要开阔老师的视野,增强老师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感,通过竞争机制,面向国内、海外选聘主讲教师。在市场化的大环境下,让大家都感到有风险、有竞争、有压力,这样学院才能成为一泓活水。我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说法是把狼引到羊群中来,羊自然会跑动起来,跑慢的被吃掉,跑快的越跑越健壮。
这两个渠道中最稳定的还是靠自我培养。但自我培养是以杜绝近亲繁殖为前提的。学院的政策是不直接选留自己的博士。目前人才市场已经告别了紧缺时代而进入了过剩时代,学院要瞄准一流学校,引进一流人才。
记者:去年学院开了不少大型的学术会议,您常在公开场合强调要开放办学,您能谈谈您的这条思路吗?
张昆:是的,我所说的开放办学,一是要依托媒体,二是进行国际交流。在2007年,新闻学院一共办了六个大型会议,其中两个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是一个牛鼻子,我们要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瞄准学术的最前沿,给学生和老师营造一个开放的平台。
学院跟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澳大利亚等一些学校都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去年学院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台湾联合主办的“海外华文报纸与华夏文明传播学术会议”已成了学术界的一个品牌。去年10月份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举办的“公共关系学术论坛”也是一个规格很高的学术会议。明年学院将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在华科举办“媒体融合”国际学术会议。
记者:据了解,学院最近将全面改善硬件设施提上了日程,比如实验室、器材,包括办公室的建设等,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张昆:在硬件设施上,学院在国内高校中属于中上水平,虽和人大、复旦是不能相比,但我认为培养人才不能一味地追求豪华,追求奢侈,人才培养在设备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特别是在传播界,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太快,要想完全跟上业界的节奏没有一个学校能办得起。设施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新闻意识、基本的动手能力,要赶上业界可以到媒体实习。虽然不需要最豪华的,但要做到最低必要限度的保障。
记者:最后,请您谈谈您对学院未来的看法。
张昆:现在全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得非常快,洗牌的速度也很快。未来四五年内全国新闻传播学院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学院处在一个历史的拐点。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学院要在坚持和发扬自己办学特色的同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夯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平台建设四大基础,凝聚共识,艰苦奋斗,使新闻学院能够进入第一梯队的行列。
(付玲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 内心恴m空虚
- 2011/7/11 6:38:37
总结
来这里没错的说。
绝不后悔。
华科新闻,
强势奋进。
- ilallen
- 2011/7/11 6:34:17
教授,我们有孙旭培这个在传媒届顶尖的人物~~~~~~~~~~~~~.
- 晓呆呆
- 2011/7/11 7:03:46
我们有本科、硕士、博士点。。。。。。。。。。。。
博士点全国没几个的说~~~~~只有人大、复旦、中传等极少学校有~~~~~~~~~~~.
- 修来的福气
- 2011/7/11 11:45:02
我们有特色班:全国最先,貌似也是唯一一个
新闻评论班
我就是那个班的
实习导师制
一共四个老师
每个老师带5个学生。。。。。。
- 疯癫丫头
- 2011/7/11 10:31:58
最主要的是
这里还有记者团等学生组织
学校各大媒体被新闻学生霸占
这里有充足的实践平台
新闻这个专业,实践非常非常重要
在实践中你才能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你才能学会很多
- 上书疯猫
- 2011/7/11 12:31:40
孙旭培,1944年12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汉族:196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10月起任《人民日报》记者。1983年6月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代所长,所长。曾任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编、《中国新闻年鉴》编委、中国新闻法起草小组成员。2001年4月起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重点研究新闻理论和新闻法。出版过《新闻学新论》《新闻侵权与诉讼》《华夏传播论》等文章。


论坛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