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让你了解华中师范大学
  • 浏览:78 评论:0 人



  • 学校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华中大 。学校前身为1952年设立的华中工学院、1907年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博士创立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以及1898年张之洞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2000年由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和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成立。


    截止2014年4月,学校拥有2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湖北省重点学科34个。在校本科生32449人,研究生22837人,博士研究生6445人、硕士研究生16392人,各类留学生1745人。



    学校前身
    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现吉林大学前身之一)。
    1957年,恢复汽车、内燃机等专业。
    1958年,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
    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66年至1976年,由于“文革”初期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学校副校长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
    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
    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600多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
    1979年,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成立。
    1984年,已开设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研究生181人。
    1984年4月,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
    院系设置
    学校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设有44个院系,于95个本科专业招生。
    门类 部门
    文科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法学院
    人文学院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外国语学院
    社会学系 国学研究院 教育科学研究院 历史研究所 
    哲学系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中文系
    理科 数学与统计学院 物理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工科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自动化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医科 基础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医药卫生与管理学院 药学院
    第一临床学院 第二临床学院 第三临床学院 法医学系
    护理学系 计划生育研究所 
    其他直属 启明学院 体育部 国际教育学院 大学生艺术团
    图书馆 档案馆 校医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网络与计算中心 校史研究室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为“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
    “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4月,学校建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机械基础、电工基础)、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此外学校还建有6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实践教育中心,拥有26个国家特色专业、49门国家精品课程,累计获得1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资源产业
    华中科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拥有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
    中地区网络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以及大量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用现代化实验室。学校的学术交流中心、体育场馆、游泳池、学生活动中心、服务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所有学生食堂均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标准化食堂”;此外,学校还拥有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图书馆三座,三家装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三甲附属医院(其中,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型医院)和一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