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关于潘建伟的失实报道
- 爱你来LV.团长
- 2016/4/1 2:37:21
潘建伟的真实水平,是二流的物理、一点五流的技术、他和科大合作是一流
的中国媒体运动员。
潘建伟最差劲的是人品。
潘建伟可以说是当今中国媒体上镜率最高的华裔科学家。上镜是被媒体报道成绩,被媒体颂扬,被媒体追踪少年变天才的足迹。中国媒体称潘建伟的少年为小爱因斯坦,颂青年的潘建伟是中国最可能的诺贝尔奖的人。对这样的说法,即使记者采访,潘建伟也没有谦虚过、更没有否认。
他在西方是作为技术好的力量做助手,从来没有开创新技术,更没有新理论,西方新闻经常报道他们研究的领域,但是,从来没有报道潘建伟,而是其他西方更重要的科学家。但是中文媒体,对潘建伟的报道和采访是满天飞。
量子纠缠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这是1935年爱因斯坦等三人最先开创的领域。
最早的论文称EPR(Einstein, Podolsky and Rosen)。许多人在理论上做过贡献,早期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David Bohm,后来的更多比如L. Vaidman , S. Braunstein, J. Kimble, Thomas Angelidis,Mark Hadley等等一大堆人。量子纠缠理论上最重要的突破是John S. Bell在1964年发表的论文,其后他和一些人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继续完善和发展。
量子纠缠最重要的两个应用是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量子通讯的思想是Charles H. Bennett等1993年提出,著名的论文是按作者排名叫做是BBCJPW。
Anton Zeilinger在理论和实验上都有重要贡献。理论上特别大的贡献是Daniel Greenberger, Michael Horne 和 Anton Zeilinger在1988年发现的所谓GHZ态。实验上他的实验室多次发明用量子纠缠进行通讯。所以,如果要有诺贝尔奖,John Bennet和Anton Zeilinger最有可能。但是第三个人还根本轮不上潘建伟。潘在Zeilinger下一辈也不是最优秀的。
潘建伟原来是科大研究生,96年起做Anton Zeilinger的研究生。99年毕业后做博士后到2003年。潘建伟研究做为学生来说,是优秀的,但是根本和诺贝尔奖差的很远。他的研究从来就是Zeilinger的一部分。他是Zeilinger的好学生,但是不是最好的学生。Zeilinger最好的学生是Dik Bouwmeester,他开始实验比潘建伟早,是Bouwmeester做出实验突破,是1997年Nature论文的第一作者, Zeilinger是通讯作者。潘建伟是第二作者,潘建伟还没有加入Zeilinger实验室,他们就有了实验思路。潘建伟以后在同样思路上,改进了技术,也发表了几篇不错的论文。但是总体不仅是在Zeilinger的思路上,而且原创性从来没有超过Bouwmeester。所以,在Zeilinger实验室,潘建伟也是以技术见长,而不是思想核心。Zeilinger写书时,和Bouwmeester同为主编,其中有一篇自己实验室论文,潘建伟也不是第一作者。所以从Zeilinger角度,从来没有认为潘建伟是最重要的学生。这不是说潘没有贡献,而是他的贡献有限。在量子通讯界,也是公认Bouwmeester比潘建伟重要。
潘建伟实际上博士后一直做到2003年。曾经找助理教授工作,美国没有给、欧洲没有给,只有新加坡2001年给他副教授。到2003年才不得不到德国海德堡大学J?rg Schmiedmayer教授实验室工作,不是正式教职,J?rg Schmiedmayer手下还有一个Peter Schmelcher名份上还好听一点,不过Peter Schmelcher和潘建伟没有上下级关系,两人都属于J?rg Schmiedmayer。潘建伟的职位没有正式称呼,不能叫做教授、也不是副教授。潘建伟在欧洲和美国的职位,和量子通讯界判断他是局限贡献有关,如果他能有新的思路做实验,也不会被简单认为是技术人才,不是科学人才。除了Zeilinger的思路,还有一些人在用不同的实验途径,而潘建伟没有新实验思路,理论上更没有没有原创建树。同时,他在国际会议上,也不能显示自己有活跃的思想。
不过,在中国,潘建伟的境遇就很不一样。2001年1月,科大作为杰出人才引进潘做教授,2002年得到教育部的长江特聘教授。而潘同时实际是维也纳大学的博士后(01年)、后来是老博士后(02年高级研究助理,还是博士后的一种叫法,低于助理教授)。就是这么大的待遇差别,潘建伟还是不回国,而是继续在欧洲找工作。最后找到德国海德堡大学,结果也不是任何教授,还是在教授手下做一个分小组。工资没有固定的,来源主要靠研究经费。如果要和美国的教授系列比较,潘建伟属于可以和助理教授相比,还需要证明自己能独立领导研究,证明能开创新路的年轻人。还要经过几年的考验才能做终身教授(tenure)的水平。和中国吹的诺贝尔奖还差的远。
量子通讯是新闻热门。对国防和通讯都有极大意义,而且吸引凡人眼球。西方媒体也经常报道量子通讯研究新闻,不过都不报道潘建伟,因为潘不过是其他正规教授领导下做分支工作。Anton Zeilinger就经常被西方媒体介绍。
在中文媒体,那就不一样了。全是科大最先搞起来的潘建伟新闻。如果不懂英文的人,不知道量子纠缠的人,还会以为;潘建伟就是世界最伟大的量子通讯专家。
科大这样胡吹潘建伟,总有一天,要给国际科学界笑话。中国记者要是老去问欧洲和美国科学家潘建伟怎么还没有的诺贝尔奖,国际科学界总会明白原来中国自己在中文媒体乱吹牛,丢的是中国媒体的脸,是中国人的脸。
潘建伟是中国科大毕业生。物理上算年轻一辈不错的,不过科大却大吹,好像他要得诺贝尔奖,没有的事。他的研究一直是他奥地利导师的一部分,从来没有超过导师。而导师是领域领先,有可能得奖,但是也不一定得奖的人。
每回他在欧洲出一篇论文,科大就作为科大成果在报纸上发布新闻。潘建伟自己经常接受记者采访,电视报纸都把潘建伟作中国明星采访。记者问潘建伟如何认为自己是中国最接近诺贝尔奖获得者,潘建伟毫不犹豫,只假装谦虚说自己只对科学热爱,其实他从来热衷记者采访,在网上等出的他接受的采访就有三百多,还有近一万条新闻,采访到他父母,中小学老师同学,述说天才成长。
- 北京新锐杂志
- 2016/4/1 3:51:59
“另插播一个喜大普奔的重磅新闻,这个新闻值得读者奔走相告,因为这是中国真正在科技上领先世界的大突破。是真正的世界第一,真正的领先世界。我们继续往后看。”
央视新闻:
世界第一条量子信息保密干线日前在我国正式开工,量子通讯以不可被窃听的特性吸引了全球科学家的目光,这个项目的带头人潘建伟院士,带领他的研发团队,让中国量子信息技术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那么现在,攻击过潘建伟的人,是否因为自己的过激言论站出来道歉,并对此事表示衷心祝贺?曾经对过的人,不代表他永远都是对的。希望大家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今天回头来看,这些别有用心的人是否应该受到全体中国人的谴责?
- rousebj
- 2016/4/1 10:31:43
中国量子卫星重大突破:这一次,中国站在世界最前沿


论坛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