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古风韵
  • 浏览:2533 评论:20 人

  • 峨眉武术简介:

    峨眉山是峨眉武术的发源地,自战国司徒玄空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峨眉武术的创始人及精通武术的高人。由于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创造、发展和传承,构成当今庞大的峨眉派武术体系。
    相传,战国时期有三大剑法,为剑法始祖,乃“越女剑法”、“玄女剑法”和“猿公剑法”。而“猿公剑法”便是峨眉山道人司徒玄空所创。由于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又与峨眉山灵猴朝夕相处而创编出“峨眉通臂拳”,引来众多弟子拜师求艺,故称其为“白猿祖师”。据《四川武术大全》记载:“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中国武术史》记载:“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乐山志》记载:“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作编峨眉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
    峨眉通背缠拳,民朝唐荆川和戚继光以前一直在峨眉道门内部传袭。《峨嵋道人拳歌》、《纪效新书》及戚家军的言传身教才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广泛扩散。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至今峨眉缠闭系列武术演练中缠头裹脑、勾手换头、进步蹲身等动作神态,都不时反映出峨眉山机灵猿猴的稚趣身影。
    司徒玄空是有史以来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他编创的峨眉通臂拳,在民间长期辗转流传中不断发展。除拳术传到北方衍生出的疙瘩拳种外,在西南川渝地区还有通臂掌、无极掌、通臂功、白猿剑、峨眉通背缠拳、通臂棍、五行棍、化门拳、峨眉十二桩、缠闭内功、火龙掌、峨眉枪、巴子拳、无极刀、峨眉刺、天罡太极等功法。




    峨眉通背缠拳总诀:
    请手提气,退回奇门,挂步挤手,抖擞撑圆。
    沉劲入地,顶意连天,螺旋通背,命门混元。
    头角峥嵘,恨意绵绵,信步由之,运臂和缓。
    开合有序,起伏随缘,引进落空,化拿沾粘。
    百折通顺,撒放惊弹,若有若无,似虚似幻。
    入门之要,首重地盘,精神集中,气沉丹田。
    步下基础,虚实两投,活泼稳健,随波逐流。
    攻敌宜紧,自守宜重,以逸待劳,以静待动。
    技击之长,在于斗智,知己知彼,借力乘势。
    擒拿制扣,随握随释,松则自逸,紧则自制。
    照左击右,上惊下取,诱敌生疑,顾此失彼。
    http://应敌纲领,诱字为首,善于诱敌,敌人束手。
    先发制人,因为得计,最高一层,后发先至。
    腿法宜矮,步法宜圈,拳法宜钻,掌法宜翻。
    手法步法,随曲随直,曲则无妨,直则受敌。
    虚实宜分,制胜出奇,手后一尺,天下无敌。







    峨眉武术基本内容

    由于峨眉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仙道、佛道文化氛围,引来各种追仙访道和隐世的武林人士,这对峨眉武术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再加之峨眉武术由于受到巴蜀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峨眉武术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包括“峨眉拳”、“峨眉器械”、“峨眉扣手”、“峨眉散手”、“峨眉练功法”等等具有独特四川拳味的各种技艺。据1983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四川峨眉武术的挖掘整理,峨眉武术共有68个拳种和门派,1093个徒手套路,518个器械套路,41个对练套路,276个练功方法和14个技击项目,根据峨眉武术各门派技术的技法内容、运动形式、技击特点以及不同的作用,峨眉武术大致可划分为峨眉通背拳、峨眉派兵杖(器械)、峨眉扣手法、峨眉散手法和峨眉练功法,其中峨眉通背拳因外来交融、自身发展和传承失真等原由又衍生出四大类(峨眉高桩拳、峨眉矮桩拳、峨眉客架拳、峨眉法象拳)、八大门(即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和会门等)、十八家拳(火龙拳、余家拳、峨眉剑拳、钱家弦虎拳、峨眉罗汉拳、峨眉六合拳、峨眉八卦连花拳、峨眉猴拳、盘跛拳、缠丝拳、峨眉派蛇拳、虎爪拳、绿林短打、青城洪拳、满手拳、梅丝拳、鹞子拳、峨眉地功拳等):
    峨眉通背拳综述,峨眉通背拳是由峨眉山道人司徒玄空所创。由于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又与峨眉山灵猴朝夕相处而创编出“峨眉通臂拳”,引来众多弟子拜师求艺,故称其为“白猿祖师”。据《中国武术史》记载:“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四川武术大全》有言:“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乐山志》记要:“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作编峨眉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司徒玄空是有史以来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他编创的峨眉通臂拳,民朝唐荆川和戚继光以前主要在峨眉道门内部传袭。《峨嵋道人拳歌》、《纪效新书》及戚家军的言传身教才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广泛扩散。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至今峨眉缠闭系列武术演练中缠头裹脑、勾手换头、进步蹲身等动作神态,都不时反映出峨眉山机灵猿猴的稚趣身影。除拳术传到北方衍生出的各家拳种外,在西南川渝地区还有通臂掌、无极掌、通臂功、白猿剑、峨眉通背缠拳、通臂棍、五行棍、化门拳、峨眉十二桩、缠闭内功、火龙掌、峨眉枪、巴子拳、无极刀、峨眉刺、天罡太极等功法。
    峨眉高桩拳:势高步活,手法严紧,拳脚敏捷、盘、破、标、铲、腾、挪、闪、展、吞、吐、浮、沉等技法交替使用,讲究“功法一体,以气催力,内外兼修,亦刚亦柔,动静结合”。具有“一撒通身皆是手”的特点。故峨眉高桩拳具有快打、远打,在运动中击打的特点,被称为“高桩长手”。据初步统计,属于峨眉高桩拳的拳路如化门通背缠拳、火龙拳、三十六闭手、蹲桩、无极掌、云脚、天罡太极、绿林短打等近五十种。
    峨眉矮桩拳:拳架低矮,拳势小巧,步势沉稳,拳平短快,掌指变用,肘膝交加,腿法低猛,攻防结合,单侧防护与进击,是一种“拳不及身指及穴”的特别拳术。峨眉矮桩拳由于拳架很低,一般可在方桌下练习,因此,很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交手时,常以云手开式,手须翻旋,有“不画圆,不成拳,敌人手来无法拦”之说。主要击法有缠、提、搂、抱、抽、撞、扣、戳、云、拦、挂、砸。身法运用缩、团、裹、抱、吞、吐、浮、沉、软、绵、大、小的交替变化,专攻对方下三路。因此,峨眉矮桩拳具有闪、展、伏、缩、圆滑、奇巧等技击特点,其风格别树一帜,属于这类拳的拳路有峨眉剑手、飞手等近六十种。
    峨眉客架拳是各客家拳长期流传在四川,被民间改造后而形成的新拳系。这类拳,既保留原来拳路的主要特点,又具有四川地方拳术风格,且有一定的革新技术,因而成为峨眉武术中的客架拳术。这类拳,动作明快,刚中寓柔,动中有静,快慢相兼,拳架清晰,姿态舒展、优美。经过近百年来的变革和提高,已形成共同的技击特点:手法细密,架势开展,腿柔而刚,劲发快猛,讲究盘、拨、砍、宰、穿、绕、撩、挂的纵横变化以及一法多变、一掌多用。步法灵活,在窜蹦跳跃,腾挪闪展,起伏转折中体现出轻、快、稳、准、美等特色,尤其注重手、腿、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修炼,强调身体的俯仰屈伸,拧旋折叠,柔中寓刚,自然和顺。因此,峨眉客架拳以猛打直进为其主要技击特征。属于此类拳的拳路有一百多种,如洪门手、南山撤拗等等。
    峨眉法象拳(又名象形拳)是技击法中寓象形、形态中藏击法、法形相兼、风趣别致的拳种。主要技击特点是:取形练击、法寓形中,神形兼备、法象统一、动作生动奇巧,形态维肖,拳艺妙趣横生,颈发柔快,风格殊异。在散手竞技时,常以独特的招法偷袭对方,以巧法的动作防卫本体,攻击时突然发招,防守时骤然收招、变化于瞬间,准备进攻阶段则常以多变的形态(模仿性动作)扰乱对方视线,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从中以绝技制胜。属于峨眉法象拳的拳路有猴拳、蛇拳、鸭形拳、牛角拳、跛脚拳等二十余种。
    峨眉派兵杖(运用器械)除著名的峨眉枪法、峨眉剑、峨眉刀、白猿剑、巴子拳棍外,还有金刚降龙禅杖、无极刀、金刚伏虎方便铲、缠闭枪、峨眉十三鞭、五行子午棍、峨眉刺等等大小十八般兵器和杂器、暗器。
    峨眉扣手法(即对练)是峨眉拳、械的拆练,其击法多一招一势、一势多法,单边攻防、直攻硬取,迎刚化柔、动作朴实、结构严谨、步势低沉、攻守兼顾,风格颇为别致。
    峨眉散手法(即闪打、抢手打法),自明、清以来,四川经常举行打擂比赛,因此,民间积累了丰富的散打实践经验。峨眉散手法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峨眉拳击法的使用。但在战术上都讲究:“一快二狠三准四稳”,力求以柔迎刚,以快打慢、以小打大、以矮攻高、以短击长,攻下盘、防拳脚,常采用“来得高、用手挑,来得矮、用脚踩,不高不矮抓拿摔”以及“高来用提手、逢中用跛手、单边用盘手、伤人用箭手”等等打法,所以,峨眉散手法变化多端,拳掌并用,肘膝参并,五峰六肘交替使用,打法可谓奇特、古朴。
    峨眉练功法是四川民间古老的传统练功方法,内容颇为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最为著名的是峨眉临济派气功,此外还有峨眉十二庄、缠闭门内功、铁汉碑、无形子乌棍、童子功、排打功等五百余种。这些功法包括了气功、硬功、柔功等,大都在防身、健身、养身等实用价值。






    峨眉通背缠闭门技击八法:
    十字缠打是手法,贴身弹抖是靠法;
    空中牵缘是化法,螺旋侧身是进法。
    崩钻箭捶是阳法,沾粘顺随是阴法;
    柔缓凝重是练法,引进落空是用法。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明清“南拳北上”说


    中国武术有二次重大的变革,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的“北拳南下”,相传由达摩祖师嵩山面壁引发武学革命,并随后向四周扩散。
    另一次是明末清初的“南拳北上”,武学史上记载由明朝后期兵学、武学明家唐顺之先生引发,由其受益部将戚继光扩散开来。荆川公文治韬略俱称大家,不惟以精于运筹千军万马的行兵列阵之道影响中国军事发展至今,尤以内家武学拳械技艺深刻影响现代武术格局。
    荆川公以文字武功之精少入统军仕途,官至兵部主事,因洒脱豪放的性格,不羁于官场体制陋习,青壮年时曾因“擅谒太子”被误为不轨而免除实职。荆川公遂能无官一身轻而偿云游巴山蜀水之夙愿。大明之际从皇上到庶民都有崇尚道教的风气,荆川公西游途中自然少不了与道门武学名流的深度交往,并在《峨眉道人拳歌》一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道门内家武学从源流、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气势等方方面面的特点,成为内家武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传袭记载,其中“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明确指出道人的武功为战国时白猿道长观峨眉山灵猴所创的通背缠拳。数百年来,文中经典妙语“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一直被尊为内家武技的“撒放秘诀”。
    唐荆川公游历潜修十余年后,因东南沿海倭寇侵扰,朝廷重新任命荆川公出任江浙督军,指挥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抗击日军。在戚继光军事论著《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唐荆川公向戚继光传授峨眉枪棒技击的过程,并在随后的“戚家军”训练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所传的通背缠拳。戚家军军官士兵转业退伍后,峨眉通背缠拳被带到中原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峨眉内家武学的传播,是为“南拳北上”说。
    峨眉通背缠拳始于春秋战国时,由白猿公(即峨眉武学祖师司徒玄空。司徒年轻时痴迷于对峨眉山猿猴动作习性的研究,道号动灵子,自号白猿公,人称白猿道人)在与峨眉灵猴朝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所创,荆川南塘以前一直在峨眉道门内部传袭。《峨嵋道人拳歌》、《纪效新书》及戚家军的言传身教才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广泛扩散。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至今峨眉缠闭系列武术演练中缠头裹脑、勾手换头、进步蹲身等动作神态,都不时反映出峨眉山机灵猿猴的稚趣身影。
    研究表明:“通背”之名,即从唐顺之先生传世之作《峨眉道人拳歌》佳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通身”两字而来。中国武术史上有“天下功夫出峨眉”之说,大有道理!






    峨眉通背缠拳之刚柔说:
    柔者刚之本,刚者柔之用,若欲极刚必力极柔,刚柔相济,峨眉之本传也。
    故与敌交手,未发手时,宜松柔灵活,不用一丝一毫之强劲,即松肩沉肘,虚领顶劲,外松内聚,飘然轻灵,若即若离,若假若真,寓随时变化之机而以意示形。
    发手时,则迅雷不及掩耳(手在何处便从何处击人),极刚极强(刹时间集全身之力于一拳,有雷霆万钧之力)。
    然世有以刚求刚而未能刚者,是未知若欲极刚必为极柔之道也。是以习技未达者,多形过于意;造诣较深者,则以意示形。形过于意,拳未发而形先动,骗则人知之,攻则人防之,退则欲收不止,进则欲罢不能。意死,手死,步死,何柔活轻灵之有!
    以意示形,拳已出而人不知,指东打西,示退而进,若即若离,若假若真。当手者是处皆手而莫辨真假;旁观者,若见放箭而未见开弓。攻也,人不知其所守;守也,人不知其所攻。其变化莫测,玄妙横生,庶几可随必所欲矣。是以刚柔相济之道,白猿老祖之本传也。

    峨眉缠闭门拳诀有曰:
    手如三春杨柳,步如风摆荷叶,
    出手似闪电,发力如雷霆,
    静如处女,动若脱兔,峨眉通背之道也。






    峨眉通背缠拳 六十四式
    1.请手提气 2.退回奇门 3.左挂步挤手 4.右挂步挤手
    5.沉气灌劲 6.右挑闭左掌 7.左挑闭右掌 8.缠退压断
    9.右边缠顺捶 10.左边缠顺捶 11.回步右横捶 12.右追封螺旋
    13.左边缠顺捶 14.右边缠顺捶 15.回步左横捶 16.左追封螺旋
    17.右挑闭左掌 18.左挑闭右掌 19.左搭挂右翻钻 20.右搭挂左翻钻
    21.左缠挒右断手 22.右架左推掌 23.右采挒左断手 24.左架右推掌
    25.马步右横捶 26.右追封螺旋 27.上步穿花掌 28.缠臂转莲肘
    29.追步右铲捶 30.格挡撩缠削掌 31.左缠挒右断手 32.管脚推磨手
    33.和身双炮捶 34.回身铲捶 35.左缠挒右断手 36.管脚推磨手
    37.和身双炮捶 38.回歩倒肘 39.右挑闭左掌 40.右边缠顺捶
    41.缠退削掌 42.追封螺旋 43.左钩挂右兜掌 44.右钩挂左兜掌
    45.右边缠顺捶 46.回挂右兜掌 47.钩挂左兜掌 48.和身双炮捶
    49.回挂右拦手 50.右挂左推掌 51.左拦挂右推掌 52.右拦挂左推掌
    53.双擒左侧踹 54.双擒右侧踹 55.和身双炮捶 56.回挂右平肘
    57.上步左挑肘 58.上步右挑肘 59.上步左平肘 60.盘旋右挑肘
    61.右挑闭左掌 62.左挑闭右掌 63.钩挂收脚 64.导气归田

    武不能代表术,力大胜力小是武,力小胜力大是术。
    术不能代表道,道是最高的境界,以无力胜有力,以无为制有为。






    缠闭之道,贵丹田而重内力。其操之有术者,己之双臂常若缠绕一团若有若无之飞棉飘絮。每与人搭手,略避其正锋,所谓悬腕避顶点,接手半边空。继之以臂间棉絮网缠其手乃至头躯,神为之诈,腰为之旋,臂为之圈,使之昏蒙迷茫。能陷敌于缠丝网中,则得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之效。而后引使之来,彼不得不来;放使之去,不得不去也。





    《巴渝缠丝拳源流考》

    司徒玄空是有史以来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

    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又与峨眉山灵猴朝夕相处而创编出“峨眉通背拳”,引来众多弟子拜师求艺,故称其为“白猿祖师”。据《四川武术大全》记载:“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中国武术史》记载:“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乐山志》记载:“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作编峨眉通背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

    明朝武学、兵学名家唐顺之先生《峨眉道人拳歌》是史料中最完整记录峨眉通背拳的珍贵文献,其“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绝句精准的描述了通背拳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古老的通臂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现今流传在川渝本土的缠闭门(或化门)缠丝拳是相对最原生态的峨眉通背缠拳,不过大多都只继承了其外在的形(一个空壳),遗失了真正体现其内在东西的斯文之道(通背法门)。

    缠门祖师黄益川,江西残字门拳师,清雍正、乾隆年间人,因介入“反清复明”活动被官府追杀避难入川,隐蔽期间跟从峨眉道人潜修研习道门通背缠拳。后浪迹江湖,先后在泸州纳溪、大足龙水、合川云门等地隐居,暗中授徒传拳。因其“政治背景”而讳言师门来历,三百年间逐渐以缠拳、蚕丝拳、残拳、缠丝拳、化拳、峨眉拳等名目在江湖上形成缠闭门(蚕闭门)流派。缠丝拳功法中有主张不招不架先发制人的纯阳手法门,残、截、冷、弹、抖、钻纯阳六字道其术,少壮图强之士多擅长;也有主张螺旋缠绕、沾粘空随、能空善化之阴阳手技艺,沾、粘、绵、诱、空、随六字言之,化门之美誉因此而来,一般称阴阳手;还有缠丝技艺炉火纯青后返璞归真的纯阴术法,有敬、惊、径、擎、紧、切纯阴六字道其精微,老成练达之人始能会其玄奥,亦称斯文之道。缠丝拳在荣昌、大足一带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和完善的拳法套路、长短器械、内功功法、拆手技术和医药保健功夫,俗称“荣昌缠丝拳”,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其实北方各地不同风格的通背拳(或通臂拳)都是由四川道家传出去的。因为练功时“轻柔不用拙力、迟缓不求迅捷、凝重不尚机巧”的老庄思想很不容易被一般人理解(一般人认为练功时越有力量越快速的功夫就是越凶的),所以传到北方的通背拳大都继承了其纯阳架风格。幸亏传到河南焦作一带的无极通背较大程度的继承了其内家拳的技击思想,后由李春茂、博公道长、董秉乾、蒋发等影响陈王庭并逐步形成“陈式太极拳”雏形,属于通背缠拳阴阳架的脉络。而真正传承了道门“无中生有”思想的纯阴架通背缠拳,秉承“力从小起方渐增”的自然规律,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迟缓凝重虚灵轻柔而又肃杀整齐的内家拳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