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_is_me
2012/3/14 18:08:38
2010年6月15日,《新周刊》用几十页的篇幅报道了一系列大学堕落的现象(推荐读者网上查看,虽然本人讨厌《新周刊》),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大学教育的反思。本文顺便抄写几段:
大学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
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而其行政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少数好教师和好学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虚掷,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这是可怕的事。
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
简单归纳,即可得出30个常遭舆论批判的大学之病。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自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
……
实事求是地说,相对于势利虚荣的资本社会,大学依然算是净土,只是被倒逼着远远脱节于时代。
资本体制下的大学,教师热衷于捞经费、跑项目的,反而有助于教师晋升、评职称和考核过关。某名牌校长做过对比:从事一般教学的教师年薪是7万左右,而有科研项目的教授年收入可达60万元。有如此巨大的利益反差,谁还愿意吃力不讨好地“坐而论道”呢?
学校、教授,甚至学生,大都围着钱转,绝少有能安心下来教学相长的。课堂上就是教授上面没精打采地讲,学生底下无所谓地听。——这样还算不错的,很多教授为了搞副业创收,习惯把自己要给本科生上的课交给研究生代,而很多研究生也很难见到导师。另一方面,学生也逃课严重,特别是到了大四,班长都要提前给学生发上课信息,而去听课的也经常是只有几个人而已。堕落的学生自不必说,优秀的学生也都留时间私下自学去了。
——当教师与学生“分道扬镳”的时候,所谓大学教育,也就名存实亡了。
而大学课堂学不到东西,则是专业课程的不合理设置。
大学生的专业其实大多是自己选择的,只是很多人由于分数不够,才调剂到自己不了解的专业;而很多学生即使录取到了自己选择的专业,一段时间后也开始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非常失望,因为所学内容根本不是自己原本想象的样子。新浪微博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八成大学生愿意重选大学或专业!!!
为何会出现如此骇人的调查结果?
首先是我国的教育体制让学生在大学前很少接触现实社会,以致很多学生对自己兴趣和理想的认知都不成熟,选择专业时的想法当然也很幼稚。其次是很多专业名不符实(有专业名称甚至是为了吸引眼球而瞎取的),其专业根本就不专,乱七八糟又毫无益处的课程特别多,譬如对英语的学习,连音乐、美术、体育等院系学生都毫无例外的要花去大量精力。
另一方面,很多看似很有前途的专业,其实毫无前途可言。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学得那么专业才发现那些知识跟社会完全不接轨,进入社会又得重新学,甚至完全抛弃所学专业的也大有人在。
记得俞敏洪演讲时说,“成功人士中有70%的人从事的行业不是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而我自己虽然有幸从事原来所学的专业,但90%的时间也用不上。”可见我们大学里的专业设置多么荒谬!
而事实上,纠结于专业课程本身就是个错误。好的大学该是一个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地方,而不是培训就业机器。所以我们读的好大学叫本科,注重博学的智慧;而差点的才叫专科,可以理解成专门学一技之长给别人打工的。——比如杭州师范学院新开了个“阿里巴巴商学院”,估计是为了校友马云的阿里巴巴公司提供就业者的。孔子提出的“君子不器”,就在说明优秀之人不该只有专业的技能,而该有博学的智慧。因为自然界本来是不分科的,只是为了便于学习而分开。何况就是专业人才中的佼佼者,也是建立在高尚人格之上的。如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所言:“第一流人物的才智成就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想到两弹元勋的民族英雄钱伟长,当年考入清华的时候历史与国文极好,物理只有18分,但九一八事件爆发后,长者认定国家需要就是自己的专业,立马转学物理系。)可很多死气沉沉的大学里,根本不可能有培养优秀人格的土壤。所谓智慧,更是无稽之谈。
对青少年而言,优良的品格、博学的智慧、自由独立的思维、坚定不移的信仰及抱负等等才是做社会脊梁的必备品质,可怜很多大学生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理解和学习了。
有价值的专业通常是为改善社会而创的,所以对学生而言,结合现实及社会实践远比课堂学习重要得多。如此可知,那些盲目学专业,甚至一窝蜂去考研考博的人,恐怕大多源于无知。(有北大著名学者“偏激”地表示,全国每年只需要100位博士生就够了。)你要真有激情,早点进入社会实践,感觉必要了再考研考博不迟。我国现行的与社会现实脱节的教育体制真是“坑人”不少。
可奇怪的是,一纸文凭在很多人眼里又那么“值钱”——为升职、为加薪、为面子等等。学之无用又要考核过关,也就衍生了火爆的考前突击、考场抄袭甚至伪造证件(事实上,现在社会很多企业家、官员甚至教师的证件都是造假的,只是少有人较真)等行为。譬如连“打工皇帝”唐骏的学历都是假造的,不过他演讲时说的好,“我当时很迷茫,虽然认真学习,但不知道学了有没有用;可现在的学生,明知学了没用还要学,比我还笨。”
——想起以前物理系的一位教师私下和我聊天时说的:自己教了这么多年书,都不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推荐读者看看老电影《决裂》。)
再谈大学生的现状与前景:
读过大学的都知道,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里完全如无头苍蝇般瞎混,少数安心学习的,也多是为了争面子、拿奖学金、混文凭等等,基本不考虑自己学的有没有实际价值。高考前只顾考上大学的学生们,到了大学后,奋斗目标都没有了,想起以前备受折磨的日子,对比现在充足的无聊时间,谁还愿意埋头没目标地苦读?
腾讯公司2010年在网络上对大学新生做过一个从高中到大学过渡期变化的调查,截止到本人记录时已有一万多人参与,其中一项“在学习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中,“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和“缺乏学习动力”占了最大比例(分别为22.75%和26.71%)。大学里无聊时间之多加歪风邪气之浓,能让大量勤奋的学子都感染“病毒”——沉溺网游或电视剧、虚荣攀比、游戏人生……
大学生的堕落,在他们的夜生活中算是表现得最过明显了。晚上十点,本该是夜深人静、安心休息的时候,可此时大学寝室里却热闹非凡——玩游戏、打牌、看电视剧或侃大山;没回寝室的,则可能在网吧包夜、路边吃夜宵或是陪情人兜风。——第二天早上醒来也多是十点钟以后,磨磨蹭蹭到中饭时间才出门,早餐与上午的课程当然是毫不在意的。
很多学生大学读完了都没进几次图书馆,看的课外书甚至都不超过十本,怎能生长智慧?不少农村出身的大学生自以为成熟,开始热衷于虚荣攀比,把经济压力全抛给家人,表现出来的不孝恐怕比中学时期犹有过之。——这还算好的,有不少堕落的女大学生习惯生活在虚荣的世界里,傍大款都成了时髦的炫耀品。这些高智商的孩子都未能从学校教育中“断奶”,三观认知连小学徒都不如,指望他们来推动社会进步,不是天方夜谭么?
——没读过大学的人,很难相信这就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
2011年,中国有933万考生参加高考,其中有675万人有机会成为大学新生,录取率为72.3%。而事实上,现代社会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这也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及大学生贬值的原因),不顾质量、只重数量的大学扩招政策更是导致绝大多数大学几无益处。那么明显的,很多大学生的青春一开始就注定是要在大学里虚耗的。
但整个社会的期望与溺爱,反倒让大学生生长为看不起底层劳动者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学生只是更适合读书考试而已,并不代表社会实践能力比别人强(尤其在基本糟蹋了四年时间之后),凭什么内心深处就自认高人一等呢?事实甚至可能相反,毛主席早就总结过(旧社会的规律):文化程度低的人相对聪明,因为他们参加生产劳动,联系社会生活;文化程度高的人比较愚蠢,原因是他们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
还好现实社会“一视同仁”,让满腔热血想在大学里为梦想奋斗的人,慢慢认识到自己的所谓梦想不过是做梦时不切实际的梦幻。网上流传一段幽默悲哀的段子:大一时,想当省长;大二时,想当县长;大三时,还想当镇长;到了大四,只想当科长;等到毕业了,就只想当家长了。
大学生的理想都被渺茫的前途与残酷的现实所淹没。很多大学生连短期目标都没了,至于理想,早戒了,只要能赚钱过好日子就行——这也是被现实社会倒逼的最大悲哀!(林导经常说绝大部分大学生慢慢沦落成资产阶级圣奴隶,最大证据就是他们习惯以企业家(资本家)为偶像。)
想到了北大毕业后卖猪肉的陈生(另一个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眼镜屠夫”陆步轩混得没陈生有名气),刚开始被不少人批评,后来他卖猪肉发财了,不仅比其他同学混得好,还招了30多个研究生帮忙,又到处是赞美他的声音。——真是悲哀。
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社会的脊梁,是要推动社会进步、为人类谋幸福的,怎么能仅仅为钱而奋斗呢?北大不该是培养暴发户的地方,你要卖猪肉就早点去卖,没文化的有钱人多的是,何苦读北大浪费别人名额和自己“钱途”呢?(林导尊重任何为人民服务的行业,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高学府不该培养物质奴隶。)
指望现代大学生关心人类前途或专心做学问,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看过一则报道:《中国青年报》(实事求是,此党媒跟人民日报一样习惯造谣,极有可能被汉奸资本家掌控,有抹黑大学教育之嫌)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有34%的人后悔读大学;在后悔就读大学的人中,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说实话,如今很多媒体习惯造谣,看到这份报道的时候,我对其调查结果是保持怀疑的,因为后悔虽然是个好事情(见本书《忏悔灭罪》),但这么大比率的人否定自己的整个大学时光,确实很不正常。笔者在大学时,算是个不学无术之人,经常逃课和挂科,但也没后悔过读大学(多年后的现在看来,我是非常非常后悔读过大学的。除了浪费金钱青春、感染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主要原因是我父亲因病逝世,而我当时作为优秀大学生竟几乎完全没有孝顺他的意识。如若当初不读大学,而早入社会,或许可以早些体谅父母,也就可以早日懂得孝顺父亲,而不至于现在的痛悔万分了),只是非常惋惜大一时太傻——激情地听课、天真地想考研、疯狂地学英语——而浪费了大好时光。不过想想,也真有34%的人整个大学和我大一一样傻也未可知,当那些“优秀”的学子们进入社会,发现自己认真学好的知识完全没了市场,或者基本用不上,或者用上也没前途,或者有前途而没有丝毫兴趣的时候,后悔恐怕才是亡羊补牢的明智之举!
后来我也有过私下小调查,发现后悔的多是大学读完很久的人(如前文《毅力》中我朋友的反思很有代表性)。武汉大学一位优秀毕业生写了一篇一万多字、标题为“一名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反思”的“反省书”,算是最好的阐述了当代大学的堕落与大学生的无知了,建议读者上网查看。
而不后悔的多是在读学生,他们生活在如天堂般的校园里,只顾享受自己暂时的快乐,毫无社会责任感,把物质压力抛给父母亲人,哪里知道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不明白,如果早点脱离大学而进入社会,不仅节约金钱时间,还可以学到更多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读大学基本是自学,为何不省下学费退学?到底是缺乏勇气还是贪图享乐?个人认为绝大部分人读大学不如读微博。也推荐大家关注林导新浪微博:无侠社。)
难怪才女蒋方舟(虽然此人同韩寒一样,少年成名作极可能有别人代笔,但“不以人废言”,哪怕此言论并不是她原创的)在《新周刊》上感叹:没想过退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本文摘自林导《大学志》,可关注作者微博“无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