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好迷茫,专业和方向,第一次如此的不堪,不知道如何选择。
这个树洞,就记录我每天所想所得吧。
自己照片镇楼!
“关于成长,最可怕的不是你碌碌无为,而是当你回首过去,却发现所做的一切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改变,更谈不上有所意义。”
这是上周五同事无意给我看的一句话,看完的那一刻,我心起涟漪。
它之所以能够触动我,是因为我在做年终总结时诧异的发现:2015―2016,两年已过,而我依然没有什么变化。
尽管我做了不少努力。
最近很喜欢美剧《This is us》,第九集里有这样一个场景:Olivian对Kate所说:“Kavin在改变,你也想改变。你会害怕,当你减肥成功,却还是没有什么变化。然后,你会发现,一直以来这就是真实的自己。关于未来一切美好的梦想,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谎言。这很可怕。”
于是,我思考:为何我们的努力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比如剧里的Kate,一直不停的节食、运动、参加减肥互助会,可是体重称上的数字并没有给予她回报。
比如我,一直不同的回首过去和计划未来,想要知道自己为何总是容易焦虑不安,可日记本上的文字并没有告诉我毕业之后我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又比如,困在网络世界的大家,一直不停在社交软件上给自己订立新年计划, 可年末总结的评估结果并没有让人称心如意
我在2017新年计划的list里头号计划是:关闭朋友圈,目的是集中精力去做真正的改变。其实除了朋友圈,我还删除了不少关注的公众号,最后只留下八个。
而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公众号Spenser在《一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生》里说的话:“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很努力,最后还却还是没能摆脱平庸,不是差在行动,而是错在思维。”
太多的人追求稳定了,也有太多的人害怕改变,有的因为目标不清、有的因为年龄,还有的可能是学历限制或者是认知受限。
我们总在追求稳定,可“当身边的浪已经动荡,稳定的船又有什么用”?
所以,当我在人生成长列表里看到自己在大学阶段,从专科执意要去本科深造,毕业前夕放弃读研而选择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又在经历一次失业后重新规划职业生涯。
我一步步,从出生的村―市区―省会―出省工作―超级城市体发展,从家人朋友所说的稳定里选择自己要走的路,我很高兴自己能在结婚生子前拥有多种选择。
从稳定的思维里跳出来,你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开启什么样的“第二春”。十八岁以前的人生,是原生家庭给予你的,所以你要感恩父母。而毕业之后的人生,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你需知晓自己应该重新开启一个怎样的人生。
毕竟,如《This is us》里William所说:“趁年轻,你要抓住美好的时刻。因为,人会在不经意间就变得和我一样老了。到时候就无法从头来了。”
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而做出改变也是困难的。当你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使你人生的船改变方向。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五年过后依然到达不了应许之地,回望现在发现自己依然和当年一样没啥两样,或许,你现在就可以用我的“根源环”和“成长列表”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为何你还没有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shirley1
2015/1/19 9:48:45
学姐说的很有道理,而且我觉得,“改变”应该和“尝试”联系在一起,只有尽可能多得去尝试自己以前所不敢的和害怕的,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而进步,并且不断去尝试新的东西,才能慢慢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和今后的方向所在
lele01136
2015/1/19 10:38:44
有想法就去做!这是在我大学毕业时,我高中班主任告诉我的。人很多时候会害怕得到不如意的结果而不敢尝试。但是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跟着直觉走,会发现我的直觉比任何人说得都可靠。
我自己运营了一个公众号,都会同步更新的,希望大家能关注下,这个帖子也不会沉的。
woshihaha
2015/1/19 17:47:57
关朋友圈都是小事,最主要是 对待一件事要有目的,可以庸俗的说“我就是想赚大钱”,那就去做,而且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努力工作还不至于猝死
再者,我只关注了些金融新闻公众号,党媒环球和银行事业单位工作公众号等,别的鸡汤号还是少看吧,烧脑子且没什么用
最后不知道你这贴算不算营销,我的结论是多干活少说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和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精力,做个实用主义
是不是套路,看了再说,有没有道理,看了再说。
对于大多数嚷嚷着「知识变现」的人,在我看来,大多数都并不是互联网的从业人员。
说真的,我并不知道「知识变现」这种口号是谁喊出来的,但我从心底里认为,能够喊出这种口号的无非就这么两种人:
1、内容产品的从业者。需要说服投资人自己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的流量变现并不相同,同时希望自己的内容消费者对自己消费的内容能够产生「优越感」,于是捏出来一个概念。
2、互联网评论家。纵横阖闾多年,主要以「观点吓人,名词蒙人」吸引眼球,抬出新的概念,以防读者觉得一个评论家,只知道讨论流量入口,只知道变现的逻辑就一种,然后丧失趣味。
3、自我感觉良好的自媒体人。觉得自己能写点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能够获得粉丝关注,就觉得自己走的路绝对不能和传统的内容产品一样,必须得有自己的特色,以此抬高自己。
事实上,互联网产品,从来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变现手段(然鹅,亮哥也就知道3种):
1、要么拥有巨大的用户群体,通过这些用户在产品中驻留的时长和多样的访问,通过流量去获得广告、增值服务等收入。通常,这种变现称之为「流量变现」,也就是聊的最多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
2、要么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对C或对B的销售,直接获得收入。这种变现可以称之为「能力变现」,但这种产品基本上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种类型中:游戏、工具或供应商直接向需求方销售的平台。
3、要么,剑走偏锋,游走在黑产的世界里,这部分亮哥真的接触不多,就不聊了。
事实上,80%甚至更大比例的互联网产品,不分Web、App都是流量变现。
而流量变现最大头的部分,就是以提供信息为核心价值的产品,其中,内容产品的变现,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能和电商、搜索、社交类产品相提并论。
从最早的门户网站,到后来的社区论坛,再到现在的各种新媒体和自媒体。
而之所以知乎果壳活得看起来比当年的豆瓣猫扑要好,之所以自媒体人赚得比自己做主编制片的时候要多,很简单的原因,是用户现在开始乐意为内容付费了。
至于说,这个内容,究竟是知识,还是看起来长得像知识,并没什么所谓。